(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25日上午,在湖北石首天鵝洲和長江洪湖新螺段,4頭長江江豚(3雄1雌)放歸長江。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嘗試將遷地保護區的江豚,“野放”進入長江。從遷地“保種”到回歸長江自由“泳動”,這一步,國內的科研人員和管理機構走了30多年。身著“背心”“江底直播”實時掌握江豚動向
研究人員收到江豚信號,用手持天線進行跟蹤。4月25日,洪湖新螺段保護區,2頭5歲的雄性江豚,在放歸長江的那一刻,歡快地沖入江中,擺一擺尾巴,打出一個小小的弧線,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介紹,2021年4月,它們作為“先遣隊員”,從天鵝洲故道遷至老灣故道,進行了持續兩年的適應性訓練(形象稱為“野訓”或“野化”)。王克雄說:“我們的觀察和分析結果表明,這兩頭江豚已經較好地適應了老灣故道的生態環境,具備在長江干流捕食和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王克雄介紹:“為了實現對江豚更長時間的有效跟蹤,我們給江豚穿上了特制的無線電背心(無線電信號發射器),并對工作時間/間歇時間進行了調整,以節省電力、延長跟蹤期和減小設備體積、降低對江豚行為的影響,由此獲得的江豚移動路線、行為模式和棲息水域等數據更具代表性。”25日下午,研究人員收到江豚信號,隨后使用手持天線進行跟蹤,發現釋放入江的2頭江豚呆在一起,距離釋放點大約5公里。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釋放江豚的水域,布置了新型的RPCD實時聲影像監測預警平臺,相當于布設了一套“江底直播”系統,采集江豚的位置和數量信息,以及它們的聲音和影像,有效掌握它們的活動范圍和生存狀況。照料半年飼養員忍不住多喂了幾條魚
4月25日,工作人員轉運江豚。 25日6:30,天蒙蒙光,石首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博士,觀察網箱里的2頭江豚的行為狀態,然后陪著它倆起水,運至一個臨時搭建的、直徑3.5米的“舒緩池”。他發現,這2個小家伙體力充沛,很是活躍。早在21日,他和研究團隊成員就來到這里,為它們做體檢,觀察它們的習性;安裝聲學監控設備,設計起水、運輸、釋放方案等放歸準備工作。24日下午,保護區工作人員和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一起對即將放歸的兩頭江豚進行了全面體檢,確認了其健康狀況適應放歸要求后,將它們移入人工網箱。晚上,在這里照看江豚15年的飼養員丁澤良,對飼養了半年的2頭江豚滿是不舍。2022年底,為應對極端干旱氣候,這2頭江豚從天鵝洲故道轉移到網箱中暫養了半年。它們都有自己的昵稱,分別是13歲的雄豚“放放”和5歲的雌豚“閨閨”。聽說釋放江豚的江段里,小魚資源比較豐富,他稍稍放心,“這下,我就不擔心江豚受餓了”。但是,隨后在夜間的正常喂食時,還是忍不住多加了幾條小魚,并在魚中添加了一些維生素,算是給遠行的孩子們“加餐”。“江豚很聰明,它們認得我!但是放歸長江是好事,那里才是它的家!”25日晨,從天鵝洲遷地保護區基地起水后,“放放”和“閨閨”被專用水箱運輸車運至江灘,在提前布置的“舒緩池”中小憩了20分鐘,然后由4人共抬一個專用擔架布,抬到距離“舒緩池”10米遠的長江水域,水到齊腰深時,放低擔架布,江豚自行游出進入長江。與洪湖新螺段保護區放歸的2頭江豚不同,這2頭江豚補上了一個“軟釋放”的野訓過程——先將它們轉移到石首江段的蛟子河口汊江的天然水域,讓它們有一個緩沖的適應過程。這個汊江,處于長江岸邊和江上的沙洲中間,長約1公里。它類似于武漢的天興洲與長江北岸的這種地理關系,同樣屬于天然的長江水道。在汊江兩端,通過攔網阻隔,一方面防止行船等人為侵害,另一方面為了確保它們的安全,研究人員將持續跟蹤觀測,如果它們能夠正常捕魚進食,具備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將在合適的時間釋放到長江干流中。 遷地“保種” 江豚數量止跌回升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旗艦物種,也是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表”。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已持續30多年。它起因于對長江另一旗艦物種白鱀豚的保護。1986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出,對白鱀豚開展“原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研究”三項保護措施。對于江豚的保護,也沿襲這一思路。隨后,中國科學家開創式對長江江豚進行遷地保護工作。“當時之所以采取遷地保護,是因為當時長江生態環境已經非常不適合長江江豚持續生存,并且長江中另外一種珍稀豚類——白鱀豚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們擔心長江江豚會重蹈白鱀豚的覆轍,必須另辟蹊徑開展長江江豚的保護,否則長江江豚必將跌入滅絕的深淵。”早期參與江豚保護的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說。于是,長江故道中的一些“牛軛湖”,被研究人員相中。將兩頭一攔,就能為江豚提供一個遷地“保種”之處。1990年,首批5頭長江江豚被遷入天鵝洲故道并獲得成功。1992年,國務院批準同意在我省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設立國內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區。在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科研單位及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天鵝洲保護區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江豚種群數量得到持續增長。郝玉江介紹,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對江豚進行遷地保護以來,從最初遷入的5頭起步,2010年30頭,到2015年60頭,現在增加到100頭……這說明,原來懷疑江豚的個體繁殖能力,是影響其自然種群恢復的主要瓶頸;而實際上,有效減少人類干擾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才是促進江豚自然種群恢復的關鍵。另外,天鵝洲還成為江豚一處重要的種源地,先后向江西、安徽等地和本省其他自然保護區及科研機構輸出江豚49頭,加上這次放歸的2頭,故道內還棲息著65頭,天鵝洲保護區成為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的成功典范。放眼長江流域,農業農村部的調查表明,2022年長江江豚達到1249頭,首次實現了止跌回升,種群數量持續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這其中,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的作用明顯。目前,我國已建有湖北洪湖、安徽銅陵等8個就地保護區,以及湖北石首、湖北監利等5個遷地保護區或基地。郝玉江表示,目前,這些遷地保護區種群數量約為150頭,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過15頭以上江豚出生,遷地保護為江豚初步建立了一個“保種”種群,有利于下一步深化江豚的保護研究。同樣,在人工飼養繁育保護方面,中科院水生所早已實現人工繁育;去年7月6日,人工繁育的子一代“淘淘”,已與江豚“福久”生下子二代江豚“F9C22”。因為是首次網絡直播江豚產仔,這個小家伙一生下來,就成了“小網紅”,受到人們的喜愛。水生所正在新建一個蓄水量640立方米的長江江豚館,希望給江豚“生兒育女”提供一個水域更寬闊、設施更先進的“婚房”和“產房”。 新一輪“野訓” 讓更多江豚回歸長江
工作人員將江豚轉運至人工蓄水池內等待放歸。 2018年,各類自然保護地統一歸口到林業部門管理,天鵝洲、新螺段等水生生物保護區轉隸到林業部門,但江豚等水生生物仍歸口農業農村部門管理。 湖北省林業局副局長夏志成介紹,為實現遷地保護江豚向原生地長江干流水域的回歸,近年來,我省天鵝洲、新螺段等自然保護區與中科院水生所通力合作,在相關地方和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遷地保護江豚適應性訓練等工作,為長江江豚順利回“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克雄透露,本次放歸仍屬試驗性技術工作,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我們會用100%努力,來確保這4頭長江江豚平安、健康。 這次“野放”之后,中科院水生所和保護區將進行技術總結,以推動在湖北建立高標準的長江江豚適應性訓練基地,編制野化放歸軟硬件技術規范,并向沿江其他省市推廣,通過合適規模的江豚放歸助力自然種群恢復。 據了解,目前正在啟動新一輪“野訓”,下一步,將陸續進行多批次野放,爭取讓更多的長江江豚從遷地保護區回歸長江。 長江江豚研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研究領域,需要耗費幾十年時間、幾代人不斷接力、一點點積累研究成果。 慶幸的是,經過水生所幾代人不斷持續研究,目前,我們已比較全面地掌握了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繁殖規律。 從科研角度來看,這次史無前例的“江豚放歸長江”行動如果成功,中國科學家將在國際上率先走通江豚保護技術的全部環節,把持續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江豚保護技術體系形成一個完整閉環。 對珍稀瀕危物種實施遷地保護的終極目標,是讓保護對象回歸到原生地實現自然繁衍生息。 江豚多了 我們才有底氣“放歸長江”
4月25日,江豚放歸長江后露出水面。 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長江江豚是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旗艦物種和“傘護種”,保護長江江豚就是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也就給其他物種生存繁衍提供了一個“保護傘”,對于保護長江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功能具有重要生態學意義。 長江江豚作為水生哺乳動物,5歲左右才能性成熟,6—7歲才能開始參與繁殖,妊娠期一年左右,哺乳期一年左右,每胎生一個寶寶,雌性江豚一生也只能懷幾胎,所以種群增殖恢復較慢。 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促進了長江江豚棲息地的恢復;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漁”的政策,為長江魚類資源恢復創造了良好時機。 江豚的最佳餌料,是體長20厘米左右的小個體魚類,體高不宜超過6厘米。 水生所副研究員梅志剛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隨著2020年開始的長江“十年禁漁”進一步推進,一些遷地保護區(長江故道)中的鰱、鳙、草、鳊等具有江湖洄游習性魚類的幼魚,隨春夏汛期的洪水正常游入故道中。待它們長肥了,反而被小眼攔網攔住,既不能外逸,又不能成為江豚的食物。弄得研究人員要對這件“幸福的小煩惱”發出建議:更換防逃攔網,將攔網的網眼增大,給這些大魚們放開一條“生路”。 環境好了,食物有了,以江為家的江豚野生種群,才能不斷恢復元氣。2022年長江江豚科考結果證明,長江江豚種群的增長潛力已經初步顯現。 江豚種群數量穩定增長,我們才有底氣將一部分受過“野化訓練”的江豚“放歸長江”。 有公眾想知道,這些放歸長江的江豚,是“自成一家”還是與長江其他野生種群“合群”? 對此,專家表示,這種可能性均存在,需要持續觀測才能知道它們的行蹤,進而推測它們的婚戀情況。 近年來,長江江豚在武漢水域密集現身。其中,長江金口至鸚鵡洲段、新洲陽邏至黃岡團風段,是武漢的兩個主要的江豚出沒點。 上個月,記者驅車50公里,攜帶望遠鏡,在新洲區環保志愿者協會會長、長江武漢段民間河湖長徐建利指點下,親眼見證了4頭江豚次第出水的畫面。 如果放歸的江豚與它們勝利會師,那就增加在武漢江段的江豚基數,讓市民“城中賞豚”成為一樁美事。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