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來了,博士們來了!”7月17日上午,雨過天晴,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彌陀鎮長林村顯得更加秀美怡人。
鄉里鄉親都站在村口眺望,70多歲的村民詹留寶難掩內心激動:“我在村里待了大半輩子,只聽說過博士,沒想到這么多博士來到我們這個小山村,幫農民解決大難題呀!”
當天,安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童宏葵領著校內教師組成的博士服務小分隊,與安慶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王輝一道,驅車輾轉山路近4小時,終于到達大別山腹地的小山村。
(資料圖)
作為彌陀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長林村于2019年實現貧困村出列,2020年全部脫貧。作為對口幫扶單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派駐的工作隊,幫助村里完善了基礎設施,帶動村民發展茶葉和油茶產業,實現了集體經濟的增收。
自從結對以來,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涉農、食品、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團隊自發來到生產一線,幫助企業和村民解決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技術難題,實現產業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雙贏”。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假,學校又派出一支年輕的博士服務小分隊,他們的到來,將為長林村的產業發展增添什么樣的新動能?
博士暑期下鄉送技術
村夫野老傳統手工食品有限公司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從公司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創始人周光奇對非遺飲食文化的堅守。
周光奇原先在安慶經商,時常想念外婆做的腌制品,于是按照祖輩流傳下來的工藝工序,成功制作出“臘魚丁”,使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得到傳承。后來,企業又開發出自然發酵的豆腐乳,解決了同類產品保質期短、入口粗糙等問題。
這一天,劉冬博士就是沖著這小小的一塊塊豆腐乳而來的。劉冬是安徽農業大學畢業的微生物學博士,研究方向是食品發酵與質量安全,現在是安慶職業技術農林與服裝學院副院長。生在淮北的他,很少吃腌菜和醬菜,不過來到安慶工作后,這里的餐飲習慣,讓他的專業特長有了更廣闊的舞臺。
劉冬至今記得第一次與周光奇見面時的情形。當得知學院設有食品專業時,周光奇激動不已,“技術的問題終于找到人了!”在劉冬的指導下,豆腐乳的用鹽量降了下來,由此解決了傳統工藝偏咸的問題,同時又延長了保質期。
不過,豆腐乳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公司客服接到不少消費者反映,因為運輸中出現機械碰撞,瓶中的豆腐乳容易散碎。劉冬調研了不同品牌的產品后發現,這一問題可以說是“行業性難題”。劉冬說:“沒想到,看似一個小小的外觀問題,背后的解決方案涉及基因技術。”
經過不斷論證和試驗,劉冬和團隊成員給出的技術方案是:利用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腐乳發酵過程中微生物菌變化,100余種微生物菌群被鑒定參與腐乳自然發酵過程。以無菌操作技術分離獲得有益曲霉菌和乳酸菌菌株,以其為主要發酵劑與自然發酵菌群相結合,發酵出結構緊實不易碎、芳香獨特又可口的腐乳佳品。
“我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終于在實驗室完成了相關技術的研發,這次來,主要是查看中試的情況。”劉冬和團隊成員一起走進企業的無菌化驗室,認真了解生產流程中的每道工序。“接下來,我們要帶回樣品,進行撞擊試驗,看看效果如何。”
事實上,這支博士服務隊提供的是全方位技術支持,貫穿產業鏈的上下游。當天,研究方向為農產品新媒體營銷的博士李婷,帶著兩名學生進行了一場56分鐘的直播,為村夫野老傳統手工食品有限公司助銷農產品。
“直播過程中有打賞,也有一定的銷售量。”在李婷看來,這一次直播示范,不在于實現多少銷量,而是讓企業樹立新媒體營銷的理念——“再好的產品,借助網絡,才能更好地走出大山。”
李婷說,本次調研,也給企業的經營戰略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以前這家企業的網絡營銷都是外包,鑒于農產品利潤薄,考慮到長遠的發展,企業應當組織自己的年輕人搭建團隊,從頭學起、做起。”
高職教師搞科研不只為發論文
當天,童宏葵和李萍博士團隊來到村里的水稻基地。童宏葵蹲在田埂上仔細觀察,發現一株稻苗長得萎靡不振,便詢問李萍原因。
李萍拔起一看,聞到一股臭味,便分析道:“由于前期水稻受水災嚴重,患上了細菌性基腐病,另外,單季晚稻還容易患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等病蟲害。”她當場講解了防治方法,還與當地的兩名農技員曹俊、李全勝加了微信,便于以后及時指導。
“在農業領域,別管學的是什么方向,看到莊稼的問題,就要拿出解決方案。”李萍在安徽農業大學“一口氣”從本科讀到博士,現在是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專業教授,主要從事真菌及植物真菌病害研究,涉及植物真菌病害診斷與鑒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領域。
“雖然專業研究的是病害,但是對蟲害也很懂。”李萍自信地告訴記者,讀研究生期間,她在水稻實驗站和植保站待過好幾個月,對莊稼常見的問題非常熟悉。
在她看來,高職院校老師搞科研,尤其在農業技術推廣領域,必須接地氣,什么都能懂,不能陷在過去所學的專業里。“我們就是要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往往涉及之前沒有接觸的學科,需要我們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李萍說。
同時,作為安慶市的科技特派員,李萍可謂是“多面手”,既要制定瓜蔞、辣椒和金絲皇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還要開展土壤情況調查,為植物施肥提出指導性意見,此外還要帶領團隊成員為農產品網絡營銷提供建議。她說:“總之,我們依靠團隊的力量,提供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一條龍’技術服務。”
對李萍來說,近年來的科研大多聚焦橫向課題。“不能只為了發論文,更重要的是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此外,她認為,橫向課題還有助于科研團隊的建設,培養新生力量。
博士服務隊釋放規模效應
事實上,在一所地方高職院校,對李萍這些博士來說,科研大道上,早已集結起志同道合的青春同路人。2022年,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成立農業產業化集成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這也是首批立項建設的5個校級科研創新平臺之一,已列入安慶市科技計劃項目。
中心由李萍博士牽頭組建,現有成員14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5人。中心以作物和菌類種植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監測為主要研究領域,致力于解決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搭建從研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的產學研創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還把來自安慶師范大學的博士胡婷、宋曉賀吸納進來,整合資源,精準發力,首先在藍莓種植與深加工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近年來,安徽省懷寧縣大力發展藍莓產業,全縣藍莓種植面積達8.5萬畝,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縣級藍莓種植區。不過藍莓種植技術要求高,深加工技術較為落后,這些問題困擾著當地產業發展。為此,李萍帶領團隊成員成功地從藍莓根中分離出一種內生菌根菌,用于提高藍莓抗性,促進藍莓生長,并獲得專利。
此外,懷寧縣黃墩鎮的相關人員找到了劉冬博士,希望能夠解決深加工的問題。劉冬和團隊成員一起,為藍莓深度加工設立專項課題,進行研發攻關。目前,已完成特色藍莓果酒的研發工作,產品即將上市。
目前,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在地方脫貧攻堅“一村一品”成果基礎上,主動對接各地特色產業,提供進一步的技術支持,其中博士團隊積極參與。學院為岳西縣林蘭茶場提供岳西翠蘭的標準化加工技術,為懷寧縣的一家農業企業開發稻蝦共生養殖技術……
“我們設立博士科技小分隊,讓有情懷、有抱負、有才華的年輕人扎根鄉村,投身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在成就自身夢想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童宏葵表示,今后學校將積極搭建人才培養平臺,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發揮學校人才和智力優勢,同時多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在鄉村振興中遇到的難題,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有文化、會管理的“新農人”。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30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
頭條 23-07-29